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商业航天发展按下“加速键”

来源:m6米乐在线登录app    发布时间:2024-03-10 12:07:19
商品详情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作为新增长引擎之一,“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商业航天”是具有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效益和长周期的特点。

  我国商业航天市场潜力巨大,将成为万亿元级的新兴起的产业。那么,到底什么是商业航天?它都包括哪些应用场景?我国的商业航天发展如何?

  近年来,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成运营,我国掀起了又一波航天热。可能很多人对中国航天产业的印象都是,发射卫星火箭是“国家队”才能干的事儿。其实,商业航天确实离不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商业航天又有自己的成长模式,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商业航天”。

  商业航天是指利用商业模式运营的航天活动,旨在通过商业市场的方式开展航天技术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发射和应用。

  前不久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共实施了67次航天发射,其中有26次商业发射,发射成功率达96%;共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

  观察者网航天专栏作者、英文电子杂志“Go Taikonauts”创办人之一陈蓝去年底介绍说:中国民营商业航天自2014年起步,至今已有近10年。10年来,先后有四家火箭公司(星际荣耀、星河动力、天兵科技、蓝箭航天)实现了入轨发射。如果加上中科院背景混合所有制的中科宇航,则是五家。入轨的民营小卫星数量早已达到三位数。长光所背景混合所有制的长光卫星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遥感卫星星座 ——吉林一号。天启物联网星座、云遥和天目气象卫星星座都已初具规模。

  中科宇航力箭系列火箭总设计师杨毅强表示:我们发展商业航天,不管是火箭卫星的研发制造服务,核心的一条就是紧盯市场需求,第二是要提供更经济更可靠的服务。所以对火箭来讲,一定要在短期内,突破各种核心技术,把发射的价格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

  商业航天是新质生产力最典型的代表之一。那么,商业航天为什么能被叫作新质生产力?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说法。

  专家表示,经过近10年发展,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迅速。在技术层面,多款商业火箭成功入轨,由商业公司研制的卫星取得多个国际和国内首次技术突破。在产业链方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面向商业航天的火箭总装总测、卫星研产、卫星数据应用为一体的产业链。

  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航天从出现以来就一直是作为先进生产力,或者叫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进入到商业航天之后,以市场化的手段来促进商业航天更进一步,以可用、易用、用得起的方式进入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进一步带动了国民经济发展,形成了新的生产力。

  陈蓝此前介绍说,2023年7月,银河航天灵犀03星成为中国第一颗入轨的柔性太阳翼平板式通信卫星,将验证下一代低轨宽带卫星通信技术。依托银河航天低轨宽带通信卫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银河航天合作开展试验,实现了低轨卫星网络与地面5G网络深层次地融合,迈出了中国天地网络通用技术攻关的关键一步。

  目前,商业航天在我们国家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商业卫星是商业航天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这些卫星可应用于通信、遥感、导航等多个领域。那么,商业航天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呢?我们先从一颗卫星说起。

  “涪城一号”是2023年6月发射升空的一颗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和国家主导研制发射的“嫦娥”“北斗”等一系列卫星不同,“涪城一号”是一颗以商业模式研发、制造、运营的,以四川绵阳市涪城区命名的卫星。目前,在我国像“涪城一号”这种在轨的商业卫星已超越350颗,它们是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重要组成。

  商业卫星的发射越来越密集,对商业火箭的需求也慢慢变得多,由此,也推动了我国商业运载火箭的蓬勃发展。2024年1月11日,由东方空间研制的“引力一号”首飞成功,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不仅大幅度的提高了我国固体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也丰富了我国运载火箭型谱。

  1月23日,由中科宇航研制的“力箭一号”遥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采用“一箭五星”的方式,顺利将5颗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力箭、朱雀、快舟、双曲线、谷神星等系列商业运载火箭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商业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除了卫星、火箭,发射场的建设也是商业航天产业中重要的一环。2023年年底,在海南文昌,毗邻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一片工地上,建起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有别于酒泉、太原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从地理位置上,文昌商业发射场的位置靠近赤道,纬度低,因而射向范围更宽,火箭于此发射的运载效能更高。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计划2024年实现常态化发射。

  目前,我国已经有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个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建成后将是我国第五个航天发射场,为何需要建设这样一个新的发射场?未来这里将承担哪些任务呢?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党委副书记郭强:发射方面首先要有很强的能力,一年可能至少要几十发上百发以上的发射能力。第二个要低成本,因为这些卫星要组网,它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

  为了适应日渐增长的卫星组网需求,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两个工位都按照每年发射16次设计,形成发射能力后将会有很高的发射效率。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党委副书记郭强:1号工位是为了现在最成熟的长征八号火箭去设计的,2号工位是为9个厂商的十几型火箭去设计的。这些火箭发展越多,成本越低,实现了高的发射密度。

  陈蓝介绍说,该发射场的一号工位,是国内首个不设导流槽,而以导流锥等设施替代的发射工位。而在2023年12月22日,能适配19型商业火箭的二号工位导流槽完成封顶,将于2024年年底前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首发非常有可能是航天科技八院3.8米直径的新火箭。

  专家表示,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给商业航天领域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商业航天作为重要经济稳步的增长引擎潜力巨大。

  经过近年发展,我国商业航天呈现出发展的潜在能力大、市场规模广、上涨的速度快的特点,拥有非常良好广阔的发展机遇。专家这样认为,作为技术迭代快、经济效益高且产业协同强的航天新业态,商业航天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很重要的新增长极,也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

  航天科技集团四维测绘公司相关负责人方争:事实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之前,各个地方都出台了很多关于鼓励和支持商业航天在全产业链所有的环节的支持和鼓励政策,能够极大支持和鼓励产业进一步做大、做深、做强。

  专家表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商业航天可以推动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布局,开辟新发展赛道,是未来产业的关键。还能带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精尖产业发展。

  中科宇航力箭系列火箭总设计师杨毅强:现在我们已步入了一个市场需求和应用为主导的2.0时代,并开始提供数据服务。未来我相信可能用5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在2028年到2030年之间,进入3.0时代。它的主要标志是有比较多能够给大家提供稳定数据的卫星,开拓商业航天自己的蓝海市场。比如太空旅游、太空制造、太空电站等。

  目前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已经迎来了重大的窗口期和机遇期,专家这样认为,后续商业航天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继续出台相关发展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企业自身也要不断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力度,提升自身技术水平。

  航天科工快舟系列火箭副总设计师张召磊:商业航天的加速发展首先离不开政策的牵引和支持,需要政府提供更灵活高效的运行体系,为商业航天企业的科学技术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储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下一步,国家还要加速开放产业关键资源、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抢占发展的时间窗口,加快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同时,商业航天企业自身也需要降低研制成本,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创新,确保技术和产品能够很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加强产业链建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陈蓝此前表示,马斯克的成功给中国航天带来了很大冲击,但也激励了无数航天人的创业精神,催生了中国政府的商业航天政策。十年来,中国民商航天从无到有,蒸蒸日上。2023年,中国商业航天终于迎来了转折点,之后爆发在望。

  2023年伊始,天龙二号液体火箭成功发射;7月,蓝箭航天朱雀二号遥二箭发射成功;12月,朱雀二号遥三箭首次商业发射再获成功。陈蓝认为,这三次发射,使2023年成为中国民商液体火箭元年,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进入下半场。朱雀二号是一枚液体中型箭,运载能力达到了长二长四级别。换句话,民商火箭已具备角逐主流卫星发射市场的竞争力。中国商业航天下半场将是国企民企同台竞争的新时代。

  陈蓝指出,可复用液体火箭不仅是中国商业火箭公司的共同目标,也慢慢的变成了中国商业航天下半场的入场券。但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放弃了固体火箭。坚持固液并举战略的星河动力2023年成为首家具备高密度发射能力的民商航天公司。谷神星一号小固体火箭年内一共发射7次,并首次实现海射。2023年9月下旬,谷神星一号首度发射失利,但仅用两个多月便复飞成功,充分展示了实力。

  我们有希望追上SpaceX吗?或者,差距会越拉越大吗?针对这样的一个问题,陈蓝认为,美国的优点是NASA和整个行业所积累的雄厚技术储备,以及以SpaceX为首的新势力航天具备的进取创新精神。劣势就是NASA和传统承包商的旧体系问题成堆,已积重难返。SpaceX的独大从长远看也未必是好事。

  陈蓝指出,中国的优势是政府和国企在航天活动中所起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长期规划保证了对航天的持续投入,尤其是互联网星座和空间太阳能电站这样的巨型项目带来的巨大需求能有力牵动整个航天产业。其次,两大航天集团以及中科院等机构承担了高投入高风险的前沿技术预研,技术和人才持续地向商业航天转移,为后者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最后,实力丰沛雄厚的国企直接下场参与竞争,增强了市场之间的竞争的充分性,防止垄断。通俗讲,就是市场更卷,产品竞争力更强,生存下来的企业更强。我们的劣势是,我们仍旧是太年轻了。中国商业航天还很稚弱,要扳动SpaceX还有待时日。

  陈蓝认为,SpaceX在一些方面将继续领先,但中国不会晚到太久。我们或将看到,中国航天新势力先是采用跟随战略,继而形成群狼斗独虎(SpaceX)的局面,就像现在一群中国新能源车企拼杀特斯拉一样。


上一篇:人民网评:点燃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

下一篇:新近公布的“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中13家上榜中国企业5家来自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