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近日,一家注册资本7700万元,名为中石油济柴时代(山东)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正式落地济南长清区。
工商信息数据显示,其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长为李春生,由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控股60%、宁德时代参股40%,其营业范围包括储能技术服务,新兴能源技术研发,电池制造,电池销售,机械电气设备制造、合同能源管理等。
作为中国石油旗下拥有百年历史的能源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始建于1920年,1932年研制成功我国首台15马力柴油机,业务全面聚焦发动机、压缩机,现已发展为世界主流石油钻井动力服务商、中国气体发动机行业领军企业,总资产70亿元,员工3100人。
“以前野外油田主要的电源设备是柴油机,现在储能设备可以有效替代,这个市场非常广阔。”国内某一线储能企业技术负责人此前曾向预见能源表示。
公开信息,2025年7月18日,在辽宁盘锦,国内首个移动储能动力钻井平台在长城钻探30678井队成功投用,该平台核心设备由济柴动力提供,包括3.34MW移动储能舱、高性能储能逆变单元、储能逆变升压一体舱、智能微网能源管理系统等。运行期间,日均发电超4000度,助力2口井完钻,6个电池舱累计放电达23万度,单井作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5吨。
去年6月,由济柴动力自主研制的首套锌溴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在新疆油田玛湖078井场完成带载调试。
借助遍布全国的油田基础设施,济柴自2023年启动“百兆瓦级储能电站关键技术研究”以来,已建成中国石油首条年产能达4GWh的PACK生产线,自主掌握从电池预制舱设计(单舱容量5MWh)、储能变流升压一体机到EMS能量管理系统的全链条核心技术。据不完全统计,自2024年2月以来,济柴动力累计招标规模已达4.3GWh。
在“双碳”目标与风光大基地建设推动下,新能源已成为中石油五大核心战略之一,提出“双碳三新”战略——即双碳引领,融合新能源、新材料、新业务。事实上,“十三五”以来,中石油已在新能源、储能领域全面落子,中石油大力推进风光基地化开发,地方油田公司多个基地绿电突破1亿千瓦时。
中石油旗下勘探院正在突破钛酸锂、磷酸铁锂、钠离子、水系锌离子电池等材料与器件技术,开发出耐-40~60℃宽温储能电池模组。
成立于2021年、注册资本100亿元的昆仑资本,已成为中石油的“新能源猎手”,在储能、光伏、充电、材料等领域完成一系列重磅投资,入股液流电池头部企业星辰新能,工商储PCS龙头恩玖科技,正极与隔膜材料龙头锂源新能源、中材锂膜、杉杉锂电,BMS龙头高特电子,充电桩领域的英飞源、领充新能源,分布式新能源解决商海尔新能源等。
当前,通过“自研+合作+投资”三轮驱动,中石油正构建覆盖材料、电芯、系统、应用的完整储能生态链。
除了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也在储能领域有所布局。今年8月,中石化注册成立了中石化(天津)销售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其中也包含储能技术服务等业务。
更多的央企也在涌入。在今年3月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暨展览会(CIES)上,中移能源科技公司就曾一口气展出了30多款储能产品。
而中国大唐旗下上市公司大唐发电今年3月出资25.5万元,与张家口投资建设集团成立了大唐建投(阳原)储能开发有限公司。8月11日,中国大唐在河南省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大唐河南发电有限公司又与河南中豫格林新能源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大唐中豫格林新能源(开封)有限责任公司。在8月8日,中国大唐还与海南省政府在海口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将围绕新型储能等领域全面深化战略合作。
2024年2月,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20亿人民币。该公司由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平高集团有限公司、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公司共同持股,经营范围有储能技术服务、电池制造、机械电气设备制造、集中式快速充电站等。
同月,中铁投实业有限公司与广陵区政府签约,投资50亿元在广陵经济开发区上马新能源储能电池产业化项目及新能源产业研究院。据了解,作为国有企业,中铁投实业有限公司在储能领域拥有丰富的产品线、核心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新能源电站、配电网台区等领域。
此外,2023年8月,宁德时代与中国电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新型储能应用研究、储能产品和产业合作、储能装备制造基地等方面开展合作;同年10月,电建装备公司首条储能电池PACK生产线建成投产,表明电建装备公司在该领域实现自主生产,将满足中国电建及外部市场储能业务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需求。
截至目前,包括国家电投集团、三峡集团、中国电气集团等在内的多家央国企均已下场布局储能、电池制造环节,并“牵手”非公有制企业,达成多份战略合作协议。
对此,一位西北电力系统资深人士向预见能源分析称:“储能是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有着较为稳定的增长预期,储能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新能源消纳、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具备极其重大作用。而目前央国企是新能源大基地的风电与光伏主要投资主体,其对于储能投资有着较大需求。因此央国企涉足储能与电池制造环节,对于其进一步深化新能源领域投资,把握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事实上,就在去年3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就曾指出,要推动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充分的发挥中央企业优势,做强做优主业、提升效率效益,加快构建以风电、太阳能发电大基地为主体,集中式与分布式协同发展,氢能、新型储能支撑调节、前沿核心技术引领带动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同时,对于此次中石油和宁德时代的联手,数位央企受访人士也向预见能源表示,随着储能市场的迅速增加,未来央国企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
“央国企通常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敏感度、运营效率、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双方可以联合投资研发新技术,特别是在储能技术的前沿领域合作,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此外,央国企和非公有制企业可以携手开拓国内外市场,共同推广储能技术和产品,”上述西北电力系统资深人士总结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国字头 中石油:新能源狂飙
下一篇:东方新能源轿车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