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风机 > 通风机

绿色电力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

来源:m6米乐在线登录app    发布时间:2025-11-13 10:03:35
商品详情

  人类的经济活动破环了自然界的碳平衡机制,并发展成为大气碳失衡的主要扰动因子。低碳经济作为应对碳排放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处方”正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对于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挑战来自于一次能源的“煤炭依赖”。

  中国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发展中大国,电力供给主要是依靠煤电转化。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燃煤电厂依然是电力生产的主力。问题是,煤炭用于发电会产生副产品,给环境带来污染并引发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发展“绿色煤电”,在提高煤炭发电效率的同时,努力实现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由于煤炭在大型燃煤发电机组中使用,同时配套安装烟气治理设施,一方面能够大幅度提升煤炭利用效率、减少原煤消耗;另一方面能集中解决烟气污染和碳排放问题,做到高效、清洁利用煤炭,又便于污染控制,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有效办法。因此,未来中国煤炭将大多数都用在发电,大幅度降低煤炭终端消费,鼓励终端用户更多地使用优质电能,提高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煤炭消费总量、电煤消费总量迅速增加。在1990~2005年16年间,煤炭消费增长了2.05倍,年均增长4.6%;其中电煤消费量增长了3.79倍,年均增长8.7%。电煤占比从1990年的25.8%增长到2005年的47.6%,年均提高3.9个百分点。由于电力增长主要来自于火电(1993~2005年13年火电增长对电力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81.4%),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我们只可以寄希望于煤电转化。

  绿色煤电的要义在于构建一个既满足电力需求、又保障大气碳平衡的煤电发展体制与机制。

  提高能效 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提高单位煤炭的能源服务水平。①技术改造。优先发展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机组、大型联合循环机组,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改造现役火电机组,实施“上大压小”和小机组淘汰退役。②多联产。推进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和热电煤气多联供。在工业热负荷为主的地区建设以热力为主的背压机组,在采暖负荷集中或发展的潜在能力较大的地区建设30 万千瓦等级高效环保热电联产机组,在中小城市建设以循环流化床技术为主的热电煤气三联供、以洁净能源做燃料的分布式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联供。③煤电基地。在西部煤炭富集地区建设以“坑口电站”为主体的煤电基地,实施“西电东送”。其核心是要处理好输电与输煤的关系,防止输送煤电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却牺牲了电力市场效率(反垄断)。

  管理市场 通过电力市场管理,提高单位电能的能源服务水平。①供给管理。以电力企业为抓手,切断不符合国家节能技术产业政策、强制性能效标准、能耗限额标准的生产企业的能源供给,藉此调整产业体系、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企业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提高电能利用效率。②需求侧管理。把需求侧节约的能源作为供给侧的一种可替代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达到减少能源供给实现同样能源服务需求的目的。目标大多分布在在用户电量和电力的节约上,包括能效管理和负荷管理两部分,其主要市场工具是合同能源管理和能效电厂建设。③电力直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电力市场运行效率是推进绿色煤电的重要方法。其根本措施是减少市场交易环节、节约市场交易成本,让发电企业与电力消费者立即进入市场进行面对面交易,构建发电、售电“多卖多买”的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开展电力直销。

  增加碳汇 通过增加碳蓄积,减少地球大气中的碳通量。①烟气脱碳。开展燃煤电厂烟气CO

  捕集和封存作业,实现煤电转化CO2零排放。②碳汇交易。清洁发展机制(CDM)为发达国家从资金和技术两方面协助发展中国家开展碳减排、增加碳汇提供了市场化工具,也为燃煤电厂开展烟气脱碳开辟了市场通道。③碳预算转移支付。开展碳排放国际合作,通过发达国家碳减排增加发展中国家的碳预算,以转移支付的形式为燃煤电厂提供碳排放空间。

  上述绿色煤电的发展体制与机制是建立在煤炭消费基础上的。从地球碳循环的发生机制看,发展绿色煤电、实现煤电转化的碳平衡,我们还需要把目光投向“非煤电”,发展绿色电力。

  从电力结构角度看,我们要实施煤电替代战略,促进电力发展由绿色煤电向绿色电力演进。

  煤电替代 改善电力产品的比例构成,提高非煤电产品的市场占有率。①建设水电基地。从现有的资源禀赋和开发条件看,水力发电是实现煤电替代的主力。②建设核电基地。利用核裂变与核聚变产生的能量生产电能是未来煤电替代的主要方向。③非水电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海洋能发电、地热能发电以及生物质发电(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和气化发电、垃圾焚烧和垃圾填埋气发电、沼气发电等)。非水电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是实现煤电替代的有益补充。当前,实施煤电替代战略、发展绿色电力的主要障碍在电价。由于占据80%市场占有率的煤电采用的是成本加成定价法,煤电价格无法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也无法体现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损害成本,致使电价总体偏低,阻碍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也阻碍了核电的发展。

  政策工具 煤电替代是由投资形成的,合乎利润要求的成本约束是吸引投资者进入的前提,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有四:①价格补贴。这是提升非煤电价格竞争力的直观反映,普遍的做法是通过向电力用户征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价附加的方式向非水电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的上网电量提供差价补贴。由于电价本身的局限性,这一手段的作用是有限的。②配额管理。处于价格劣势的非煤电供给不可能由市场自发形成,需要政府以配额的形式强制煤电生产者的非煤电市场义务,这是保证非煤电市场占有率的核心手段。③绿色电力证书。煤电生产者完成的非煤电配额需要价值实现,绿色电力证书是其基本形式。由政府能源主管部门依据绿色电力生产商实际入网电量的多少向其颁发绿色电力证书,并以此作为电力供应商、消费者完成其年度非煤电配额的交易工具,交易金额用于补偿非煤电成本。④碳税。这是配额价值实现的另一个基本形式,通过向电力用户征收煤电碳税,专项用于补偿非煤电成本。未来应在理顺电价的基础上转向配额管理。

  市场工具 发展绿色电力、推进煤电替代不仅需要政府推动,更需要市场拉动。其原因有二:一是上述绿色电力证书交易需要市场基础设施;二是绿色电力需要资本支持。市场拉动可供选择的工具有二:①建立碳交易所。一方面为绿色电力证书提供市场交易平台,另一方面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形成的碳减排额以及CDM项下形成的碳减排额的价值实现提供市场服务。②发展绿色金融。碳市场的发展将引发两类金融需求:一是由煤电替代引发的绿色电力投资需求;二是由碳排放权交易引发的碳金融及其衍生品需求。两类需求内容涵盖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前者随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挂牌成立,以及CDM业务的收入开展而逐渐走向成熟;后者目前大多数表现在2007年7月12日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共同发布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文件上,绿色信贷才起步、绿色长期资金市场远未形成。


上一篇:市场庞大竞争激烈 风电设备粥少僧多

下一篇:沼气发电机的价格有哪位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