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发电机

东方电气:从工业火种到能源巨头在时代浪潮中铸就的国之重器

来源:m6米乐在线登录app    发布时间:2025-10-21 12:00:29
商品详情

  四川德阳的重型装备车间里,15 兆瓦重型燃机正稳定运行在设计工况,每一次转动都能为万户家庭提供电力;西藏高原的制氢加氢站旁,工程师正调试着 1000 标方碱性电解水系统,纯净的氢能即将注入重卡油箱 —— 这是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东方电气”)2025 年的日常场景。这家源自 1958 年的企业,从仿制小型水轮机起步,如今已成长为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商,为国内外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发电设备与系统解决方案,装机容量累计突破 6 亿千瓦。

  近七十年来,东方电气亲历了中国电力工业从空白到领先的全过程:造出中国第一台大型水轮机、第一台 30 万千瓦汽轮发电机,扛过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在新能源革命中实现 “二次创业”。即便面对能源结构调整的压力,2025 年上半年仍实现盈利收入 376.23 亿元,同比增长 14.26%,新增生效订单达 654.85 亿元。今天咱就好好聊聊:这家 “共和国长子” 级的企业,是怎么从简陋厂房里的修配车间,长成能与西门子、通用电气同台竞技的巨头?它如何在能源革命中站稳脚跟?未来又要靠什么续写传奇?这背后藏着的,正是中国重工业的升级密码。

  一、初创期(1958-1978):三线建厂的工业火种 (一)诞生:在山沟里种下电力希望

  1958 年的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不足 200 万千瓦,大型发电设备完全依赖进口。为改变 “一穷二白” 的工业面貌,国家决定在四川德阳、自贡等地筹建发电设备制造基地 —— 这便是东方电气的源头。

  “那时候哪有什么厂房,就是一片荒山坡,大家住的是油毛毡棚,吃的是掺沙子的米饭。” 今年 82 岁的老技工王师傅回忆,1965 年他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坐着闷罐火车辗转半个月才到德阳。当时正值 “三线建设”,设备、材料都得靠人拉肩扛,“我们把机床从火车上卸下来,20 多个人拽着钢丝绳,走三步歇一下,整整一天才挪到车间。”

  最初的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等几家核心企业,分工明确又紧密协作:电机厂专攻水轮发电机,汽轮机厂研发蒸汽轮机,锅炉厂负责锅炉设备。但起步异常艰难,连最基础的图纸都要靠技术人员连夜手绘,“那时候没有复印机,一张图纸要描十几份,手指磨出茧子是常事。” 王师傅说,为了仿制苏联的 2.5 万千瓦水轮机,技术团队把进口设备拆了又装,光零件草图就画了上千张,终于在 1966 年造出了第一台自主水轮机,虽然功率不大,却让中国告别了大型水轮机完全进口的历史。

  1970 年,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急需配套大型水轮发电机组。但国外厂商不仅报价高昂,还附带了诸多技术限制。国家把这个重担交给了东方电气,要求研制 17 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 这比当时国内最大容量整整翻了 6 倍。

  “接到任务那天,全厂都沸腾了,同时也慌了神。” 王师傅记得,当时车间里最大的立车加工直径只有 5 米,而水轮机转轮直径要达到 11.3 米,根本没办法加工。技术团队想出了 “分段铸造、现场拼接” 的办法,把转轮分成 8 瓣,在车间铸造成型后,再运到葛洲坝工地焊接组装。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焊接精度,老师傅们趴在几十吨重的部件上,用水平仪一点点校准,夏天车间温度超过 40℃,身上的工作服能拧出水来。

  1981 年,葛洲坝 1 号机组正式发电,东方电气制造的水轮发电机组运行稳定,各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个项目不仅让东方电气名声大噪,更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那时候我们开玩笑说,葛洲坝项目就是东方电气的‘黄埔军校’,后来很多厂长、总工程师都从这里走出来的。” 王师傅自豪地说。到 1978 年,东方电气已能批量生产 10 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和 20 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 40%,成为中国电力装备制造的中坚力量。

  二、扩张期(1979-2004):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 (一)开放:在对标中找差距

  改革开放后,国外先进的发电设备开始涌入中国市场,西门子、三菱等巨头凭借技术优势占据了高端市场。东方电气意识到,光靠自主摸索不行,必须 “引进来、消化好、再创新”。1986 年,东方电气与日本日立公司签订技术引进协议,引进 30 万千瓦、60 万千瓦火电机组制造技术。

  “第一次看到国外的图纸,我们都傻眼了。” 时任技术科科长的李工回忆,国外图纸不仅标注详尽,连每个零件的加工工艺、检验测试标准都写得清清楚楚,而当时国内的图纸还很粗糙。为了吃透技术,东方电气组织了 200 多人的技术团队,分成 12 个小组,逐页翻译图纸,光是翻译资料就堆了两米多高。“我们还派了 50 多个技术人员去日本学习,住在日立的员工宿舍,白天跟着师傅学操作,晚上在宿舍整理笔记,三个月下来每个人都瘦了十几斤。”

  引进技术不是简单的复制。1992 年,在消化吸收 30 万千瓦机组技术的基础上,东方电气对锅炉燃烧系统来进行了改进,让机组热效率提高了 2 个百分点,煤耗降低了 15 克 / 千瓦时。这个小小的改进,让东方电气的 30 万千瓦机组在国内招标中击败了国外对手,拿下了山东邹县电厂的订单。到 1995 年,东方电气的 30 万千瓦火电机组已累计装机 12 台,60 万千瓦机组也实现了首台投运,彻底改变了国外机组垄断国内高端市场的局面。

  上世纪 90 年代末,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推进,发电设备市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当时的东方电气旗下有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东方锅炉等多家独立企业,各自为战,有时还会出现互相压价的情况。2002 年,国家决定对东方电气进行重组,组建东方电气集团,实现资源整合。

  “重组前,汽轮机厂和电机厂为了抢同一个订单,能争得面红耳赤。” 李工说,重组后,集团成立了统一的市场部,按照每个客户需求统筹调配资源,“比如客户要建火电厂,集团可以一次性提供锅炉、汽轮机、发电机‘三大主机’,不仅降低了客户的采购成本,我们的议价能力也提高了。”

  2004 年,东方电气集团旗下的东方电机在沪市挂牌上市,募集资金 25 亿元,全部投向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等高端项目。上市后的东方电气如虎添翼,2004 年营收突破 100 亿元,比重组前增长了 60%,海外订单也从原来的零星几笔,增长到全年 20 亿元,产品出口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十几个国家。

  这一时期,东方电气的技术创新也结出了硕果:2003 年,自主研制的 70 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三峡电站投运,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2004 年,60 万千瓦循环流化床锅炉实现量产,比传统锅炉节煤 10%、减排二氧化硫 80%,成为环保电站的首选设备。

  三、转型期(2005-2020):新能源赛道的全面布局 (一)阵痛:传统能源的寒冬

  2013 年起,国内火电市场开始降温,国家出台一系列环保政策,限制新建煤电项目,同时全力发展新能源。东方电气的传统火电业务受到严重冲击,2015 年火电设备营收同比下降 28%,净利润下滑 40%。

  “最难的时候,火电车间的开工率不足 50%,很多工人没事干,只能在车间里擦机床。” 生产总监张总回忆,当时有不少人建议 “守好火电基本盘”,但集团管理层却看到了新能源的潜力。2016 年,东方电气提出 “清洁能源为主导、传统能源为基础、新兴起的产业为增长点” 的战略,果断缩减火电产能,把资源投向风电、太阳能、核电等领域。

  转型的过程异常艰难。风电领域,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等企业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占有率;太阳能领域,光伏逆变器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东方电气只能从零开始,“我们把火电车间改造成风电车间,把火电工程师派去学风电技术,还花重金从德国引进了风电叶片设计团队。” 张总说,为了拿下第一个海上风电订单,技术团队连续三个月泡在海边,顶着台风测试叶片的抗风性能,终于在 2017 年拿下了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场的 10 台 2.5 兆瓦风机订单。

  在风电领域,东方电气采取 “陆上 + 海上” 双线突破的策略。陆上风电方面,2018 年推出 1.5 兆瓦、2.0 兆瓦系列风机,凭借高可靠性和低运维成本,迅速打开国内市场;海上风电方面,2020 年自主研制的 10 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下线,这是当时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机,可抵御 17 级台风,发电效率比同种类型的产品高 15%。到 2020 年,东方电气风电业务营收突破 80 亿元,同比增长 50%,市场占有率从不足 5% 提升至 12%。

  核电领域,东方电气早已布局。2007 年,就成为中国第三代核电技术 “华龙一号” 的核心设备供应商,负责研制蒸汽发生器、主泵等关键设备。2018 年,“华龙一号” 全球首堆在福建福清开工,东方电气提供的蒸汽发生器一次吊装成功,设备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到 2020 年,东方电气核电设备营收达 65 亿元,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第一。

  除了风电、核电,东方电气还提前布局了氢能、储能等新兴起的产业。2019 年,成立氢能事业部,自主研制 100 标方碱性电解槽;2020 年,建成国内首条氢能重卡生产线,为四川自贡公交公司提供 10 辆氢能重卡。虽然这些新兴业务当时营收占比还不足 5%,但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这一时期,东方电气的海外市场也取得了突破。2019 年,拿下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电站项目,合同金额 30 亿元,这是我国 “一带一路” 倡议下的重点项目;2020 年,与沙特阿拉伯签订 20 台燃气轮机供货合同,实现高端装备批量出口中东。2020 年,东方电气海外营收达 98 亿元,占总营收的 18%。

  四、攻坚期(2021-2025):清洁能源巨头的全面崛起 (一)爆发:新能源业务的井喷

  2021 年起,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国内 “双碳” 目标出台,东方电气的新能源布局终于迎来爆发期。2025 年上半年,东方电气新增生效订单 654.85 亿元,其中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备占 30.82%,新兴成长产业占 11.27%。

  风电业务成为增长的 “领头羊”。2025 年,东方电气拿下 20 兆瓦等级海上风电批量订单,同时若羌、布尔津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相继投产,风电产能突破 1000 万千瓦。“我们的 20 兆瓦海上风机,单台机组每年可发电 8000 万千瓦时,能满足 4 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风电事业部王总介绍,这款风机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半直驱技术,比传统直驱风机重量轻 20%、成本低 15%,已经出口到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

  氢能业务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5 年,东方电气中标攀枝花 30 台重卡示范项目,1000 标方碱性电解水系统实现订单突破,西藏制氢加氢一体化示范项目投运。“我们的电解水系统,每生产 1 立方米氢气仅耗电 4.5 千瓦时,比行业中等水准低 10%。” 氢能事业部李总说,目前东方电气的氢能设备已应用于四川、新疆等多个示范项目,2025 年上半年氢能业务营收突破 15 亿元。

  传统优势产业也持续发力。水电领域,扎拉 500 兆瓦冲击式水电机组定子机座研制成功,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冲击式水电机组,将用于西藏扎拉水电站;核电领域,“华龙一号” 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电站全面商运,东方电气提供的设备运行稳定,为后续海外订单打下了基础;气电领域,50 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海外订单实现 “零” 的突破,市场占有率保持行业第一。

  即便在转型期,东方电气也从未缩减研发投入。2025 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 15.69 亿元,同比增长 16.45%,累计获得专利 12000 多项,其中发明专利 3000 多项。

  现在的东方电气实验室,简直是 “能源黑科技” 的聚集地:15 兆瓦重型燃机稳定运行至设计工况,填补了国内空白;26 兆瓦级半直驱海上风电机组叶片通过静载测试,抗风能力达到国际顶尖水平;17 兆瓦直驱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下线 米的远海作业;生物质气流床气化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中试成功,让农林废弃物能高效转化为清洁能源;兆瓦级化学链燃烧中试平台和氢产业科技中试平台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名单。

  更值得一提的是,东方电气还在材料领域取得了突破,自主研制的海洋防腐材料应用于 20 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可使风机的常规使用的寿命从 20 年延长至 25 年。“这款防腐材料能抵御海水腐蚀和海洋生物附着,比进口材料便宜 30%。” 材料研究所陈所长说,目前该材料已申请了 20 多项专利,正在向船舶、海洋工程等领域推广。

  经过多年发展,东方电气已建成 “国内 + 海外” 的全球生产和研发网络。国内,在四川、广东、江苏、内蒙古等地建有 10 大生产基地,覆盖水、火、风、核、光等全系列能源装备;海外,在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建有 3 个生产基地,在德国、英国设有 2 个研发中心,专门对接欧洲市场的技术需求。

  2025 年,东方电气加强完善全球布局:在沙特阿拉伯建设燃气轮机服务中心,为中东地区的客户提供快速运维服务;在东南亚扩建风电叶片工厂,靠近越南、泰国等新兴风电市场;与非洲国家签订合作协议,建设光伏电站和储能项目。截至 2025 年 10 月,东方电气在全球拥有员工 3 万多人,其中技术人员超过 8000 人,海外员工占比达 15%。

  五、现状(2025):能源巨头的底气与挑战 (一)业绩:转型成效的全面显现

  2025 年上半年,东方电气实现营业收入 376.23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4.2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9.09 亿元,同比增长 12.91%,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清洁高效能源装备占新增订单的 37.59%,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备占 30.82%,传统火电业务占比从 2015 年的 50% 降至 2025 年的 20% 以下。产品竞争力慢慢地加强:水电设备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 25%,核电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燃气轮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风电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15%。

  有国家能源局专家评价:“东方电气已经从传统的发电设备制造商,转型为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其技术实力和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东方电气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技术积累上。近七十年来,东方电气参与了三峡、葛洲坝、“华龙一号” 等几乎所有国家重大能源工程,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数据,这种 “工程实践 + 研发技术” 的良性循环,是新兴企业难以复制的。

  其次是全产业链优势。东方电气能提供水、火、风、核、光、氢等全系列能源装备,还能提供电站设计、建设、运维等一体化服务。“客户只要找东方电气,就能搞定从设备采购到电站投产的所有事情,不用找多家供应商协调,省时又省力。” 销售总监刘总说,这种 “一站式服务” 模式,让东方电气在大型能源项目招标中极具优势。

  最后是品牌和客户优势。东方电气的产品经过了数十年的市场检验,在国内外客户中树立了 “可靠、耐用” 的品牌形象。国内,与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等五大发电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海外,与印度信实集团、沙特阿美等国际巨头保持着稳定合作。

  但东方电气面临的挑战也不少。首先是行业竞争加剧,风电领域,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等企业在陆上风电市场占据优势,海上风电领域也在加速追赶;光伏领域,阳光电源、锦浪科技等企业的逆变器技术领先;氢能领域,亿华通、东岳集团等新兴企业快速崛起,价格战初现端倪。

  其次是技术迭代压力。新能源技术更新换代快,比如风电领域,风机单机容量从 5 兆瓦向 20 兆瓦甚至更大容量升级,要求企业不断投入研发;氢能领域,燃料电池技术还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若不能及时跟上技术趋势,现有产品可能面临淘汰。

  最后是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海外市场受地理政治学、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较大,比如 2024 年,欧洲对进口风电设备加征一定的关税,影响了东方电气的欧洲订单;部分国家的 “本土保护” 政策,也给东方电气的海外扩张带来了阻力。

  财务压力也不容忽视。为了扩产新能源装备,东方电气 2024 年新增投资 50 亿元,资产负债率达 65%,高于行业中等水准;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短期内可能会影响净利润。不过,随着新能源市场的迅速增加,机构预测东方电气 2026 年营收将突破 800 亿元,净利润有望突破 40 亿元。

  六、未来(2026-2035):全球清洁能源的引领者 (一)目标:2035 年跻身全球能源装备 TOP5

  东方电气定下了 “两步走” 战略:2030 年,清洁能源装备营收占比超 70%,海外营收占比达 30%,进入全球能源装备企业 TOP10;2035 年,营收突破 2000 亿元,清洁能源装备营收占比超 80%,海外营收占比达 40%,跻身全球能源装备企业 TOP5。

  高端化:投 100 亿元建高端装备研发中心,重点攻关 25 兆瓦以上海上风电机组、第四代核电设备、兆瓦级燃料电池等尖端技术。2026 年,实现 17 兆瓦直驱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量产;2028 年,推出第四代核电示范项目用主设备;2030 年,实现兆瓦级燃料电池商业化应用。同时,拓展航空航天、深海能源等高端领域,为无人机、深海油气平台提供能源装备。

  绿色化:打造 “零碳工厂”,到 2030 年,所有国内生产基地实现 100% 清洁能源供电,单位产值能耗较 2025 年下降 20%。推出 “零碳电站” 解决方案,整合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多种能源形式,实现电站的碳中和运行。2027 年,建成国内首个 “零碳电站” 示范项目;2030 年,“零碳电站” 解决方案推广至全球 20 个国家。

  全球化:在欧洲建海上风电研发中心,靠近英国、德国等海上风电市场;在非洲建光伏和储能生产基地,服务非洲的新能源市场;在美洲建服务中心,对接北美和南美客户的需求。到 2035 年,海外生产基地产能占比达 40%,海外研发人员占比达 20%。

  产研融合:搭建 “东方智造” 数字化平台,整合研发、生产、供应链、运维等全流程数据,实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四川、广东基地建无人工厂,用 AI 优化风机叶片、水轮机转轮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将生产效率提高 30%,产品可靠性提升 20%。同时,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共建实验室,提前布局核聚变能源、固态氢能等前沿技术。

  风电赛道,聚焦海上风电和海外市场,绑定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等国内客户,拿下大型海上风电场订单;拓展欧洲、东南亚等海外市场,2030 年海上风电营收突破 300 亿元。

  核电赛道,依托 “华龙一号” 技术,拓展海外市场,重点攻坚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核电项目;参与国内第四代核电示范项目,2030 年核电业务营收突破 200 亿元。

  氢能赛道,聚焦交通和工业领域,为物流车、公交车提供氢能动力系统;为钢铁、化工等行业提供绿氢制备设备,2030 年氢能业务营收突破 150 亿元。

  储能赛道,推出 “电化学储能 + 机械储能 + 氢能储能” 多能互补储能系统,服务新能源电站和电网调峰;拓展用户侧储能市场,2030 年储能业务营收突破 100 亿元。

  东方电气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三线建设时期,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电力装备;改革开放后,为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提供发电设备;新能源革命时期,为 “双碳” 目标提供清洁能源解决方案。

  最关键的是在能源转型期的提前布局。2016 年,在传统火电还能盈利的时候,东方电气就果断缩减火电产能,加大新能源投入,花了 5 年时间攻克风电、氢能等核心技术,等到 2021 年新能源市场爆发时,正好实现量产,抢占了市场先机。就像集团董事长俞培根说的:“东方电气是国家的企业,必须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看问题,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初创期仿制苏联设备,到现在自主研制 20 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东方电气始终把自主创新放在首位。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放弃研发投入,这种 “研发 - 实践 - 再研发” 的循环,让东方电气在技术迭代中始终占据主动。

  更难得的是 “跨界融合” 能力。东方电气把火电的热机技术、水电的流体力学技术、核电的精密制造技术,融合应用到风电、氢能等新能源领域,比如将火电的汽轮机叶片设计技术用到风电叶片上,让风电叶片的气动性能提升 10%;将核电的精密焊接技术用到氢能储氢罐上,提高了储氢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种技术复用能力,比从零研发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资金。

  东方电气的全产业链布局,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从设备研发、设计、制造,到电站建设、运维、服务,东方电气能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这种布局不仅能降低客户的采购和沟通成本,还能让东方电气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和交货周期。

  比如,在风电项目中,东方电气能自己生产风机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核心部件,不用依赖外部供应商,既保证了部件的匹配性和可靠性,又能在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时,通过内部消化减少相关成本。2023 年,风电叶片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30%,东方电气因为自产叶片,成本比同行低 15%,在价格战中占据了优势。

  东方电气与核心客户的合作,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买卖关系,形成了 “共同研发、一同成长” 的战略伙伴关系。比如,与国家能源集团联合研发海上风电机组,依照国家能源集团的海上风电场特点,定制化设计风机参数;与华能集团合作建设 “零碳电站” 示范项目,共同探索碳中和路径。

  为了深化合作,东方电气还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我们的风机卖到客户手里后,会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时监测风机运作时的状态,提前预判故障,客户不用派人现场值守,运维成本降低了 30%。” 运维服务部王总说,这种 “保姆式” 服务,让客户的忠诚度大幅度的提高,很多客户都是连续十几年采购东方电气的设备。

  支撑东方电气走下来的,是 “务实、坚韧、精益求精” 的工业精神,更是国企的责任与担当。在三峡工程、“华龙一号” 等国家重点项目中,东方电气不计成本、迎难而上,只为保证项目顺利推进;在疫情期间,东方电气克服困难,按时交付医疗设施生产所需的电力装备,为抗疫作出了贡献。

  东方电气还有个独特的 “师徒制” 文化,老技工带新员工,手把手教技术、传经验。很多技术骨干都是 “子承父业”,从父辈手里接过工具,继续在东方电气奉献青春。这种稳定的团队和技术传承,让东方电气的制造工艺不断精进,产品质量始终保持高水平。

  从 1958 年的荒山坡,到 2025 年的全球能源巨头,东方电气的近七十年,是中国重工业从弱到强的缩影。它见证了中国电力工业的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参与了几乎所有国家重大能源工程,在能源转型中实现了自我革新。

  东方电气的成功不是偶然:与国家同频共振的战略眼光、坚守自主创新的技术定力、全产业链布局的成本优势、深度绑定的客户关系、务实坚韧的工业精神,这五大密码缺一不可。当然,它还面临行业竞争、技术迭代、国际市场不确定性等挑战,但从近七十年的历程看,只要坚守工业初心、持续技术创新,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未来,当 25 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远海迎风转动,当兆瓦级燃料电池为汽车提供动力,当 “零碳电站” 点亮城市的夜空,东方电气必将在全球能源革命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从 “中国的东方电气” 成长为 “世界的东方电气”。就像俞培根董事长在 2025 年半年报致辞中说的:“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东方电气将始终坚守制造主业,以技术创新推动能源革命,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上一篇:魏桥风云

下一篇:山东省电力行业协会的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