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CWEA”)统计数据,2022年,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新增装机容量4,983万千瓦,同比下降10.3%,其中,陆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4,467.2万千瓦,占比为89.7%。公司2022年新增装机容量为452万千瓦,同比增长40.81%;国内市场占有率从2021年的5.74%升至2022年的9.07%,国内陆上风电市场占有率从2021年的7.75%升至2022年的10.12%,在国内风电整机商排名从2021年的第8位跃升至2022年的第5位,市场地位逐步提升。公司针对一直在变化的外部环境,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应对,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3.25亿元,同比增长20.8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48亿元,同比增长2.78%;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264.15亿元,较上期末增长48.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11.83亿元,较上期末增长188.45%。企业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公司将研发创新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为市场提供符合客户的真实需求的产品。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达755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为16.46%。2022年1-12月,公司研发投入7.68亿元,占据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23%。通过2022年的努力,公司新增取得29项发明专利、113项实用新型专利,累计取得179项发明专利、455项实用新型专利。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技术投入,增强科技自强自立,成为了“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在风机整机、核心零部件穿透研究及风电场开发等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主要如下:在风机整机领域,公司持续推动4.XMW-6.XMW平台的开发,4.XMW-6.XMW平台功率覆盖4.2MW-6.7MW,风轮直径可达200米,轮毂高度可达160米,已获得型式认证,完成了高电压穿越测试、低电压穿越测试、电能质量测试、电网适应性测试等,并已在数十个客户风场批量安装、并网运行。7.XMW-8.XMW平台产品已完成型式认证、高电压穿越、低电压穿越、电能质量测试等,已在吉林某风场批量装机,该平台机组刷新了全球陆上最大商业化风电机组记录。在大部件领域,公司风电机组叶轮直径已扩展到200米以上(2022年5月公司首支FB99067型风电叶片正式下线米)、额定功率已扩展到7MW以上,实现了叶片与整机设计的最优匹配,降低叶片载荷与结构重量,优化接口尺寸。此外,公司陆续开发5.XMW、6.XMW、7.XMW、10.XMW多款发电机,采用低损耗冲片结构、高效的冷却散热系统,发电机损耗低、效率高。同时,公司完成了塔筒相关的焊接疲劳、材料特性、结构阻尼等多项试验研究,为塔筒设计优化提供基础性输入,继续引领行业内的塔筒轻量化;目前,多种自研的新型塔筒已完成了系统模块设计及认证,获得DNVGL设计认证、鉴衡设计认证。完成了混合塔筒空腔式基础设计软件开发,并首次在通榆试验风电项目中应用验证。在风机基础结构设计仿真技术方面,公司自主开发了风机基础数字化计算与仿真平台。在其他新能源项目开发领域,公司也取得了多项进展。储能电站设计方面,通过对锂电池储能电站火灾抑制与安全防护设计创新,取得了电化学储能电池舱智能降温阻断装置专利技术。拥有行业领先的微电网设计技术,并实施完成“三一韶山叶片超级工厂微电网项目”,项目每年可产生绿电550万度,用能效率提升20%,打造零碳园示范区。报告期内,公司资质再上新台阶:工程总承包资质由三级升为二级,送、变电资质由丙级升为乙级,并取得首个勘察类资质——工程勘测考察乙级资质,获得新能源设计乙级资质,获得资信乙级资质。近年来,通过不断开发符合客户的真实需求的风机产品,及时交付,快速响应客户运维需求,公司品牌形象逐步建立,市场排名逐步提升,公司已进入国家电投、华能、国家能源、华电、大唐、国投电力600886)、中广核、华润电力、中核、中节能、中国能建601868)等有名的公司供应商目录,且在以上企业均有订单收获。根据CWEA统计数据,公司2022年新增装机量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从2021年的5.74%升至9.07%,中国风电整机商排名从2021年的第8位跃升至第5位,市场地位逐步提升。面对风机大型化、轻量化带来装机成本下降的发展机遇,公司积极获取订单。报告期末,公司在手订单(含中标未签合同的订单)合计9,249.20MW公司海外市场立足于长远,积极布局、稳妥推进,报告期内已有订单斩获,中标了哈萨克斯坦98MW风电项目,2023年将进一步增加订单获取并逐步开始交付实现收入。公司坚持实施“滚动开发”战略,大幅度缩短了资金回收周期,增强公司纯收入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对外转让隆回牛形山新能源、杞县万楷新能源、蓝山县卓越新能源、临邑东方重能新能源、宁乡古山峰新能源五个公司,项目容量合计318MW,实现了较好的投资收益。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存量风力发电站411.6MW,在建风场823.35MW。此外,报告期内,公司对外EPC项目也取得了突破,签署了550MW外部风电EPC项目。公司秉承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层次地融合的理念,在研发数字化、制造智能化、供应链敏捷化、数据信息可视化、经营决策数据化、风机运营智慧化等方面构建了风电整体数字化解决方案。完成风电行业制造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实现了计划、生产、物流、质量和设备全流程业务拉通。通过强大的设备数据采集系统,结合高精度定位等技术,实现工厂内“人机物”的全面数据采集,建成公司的IOT平台。结合IOT和各个数字化信息系统,创新性的建设了叶片工厂数字孪生元平台,实现人机料法环的全面上线,打造与物理工厂实时联动的掌上虚拟工厂,全方位掌握工厂生产运营情况,推动风电传统制造向中高端迈进。2022年国内陆上、海上风电均已全方面进入平价时代,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公司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推进全面降本、趋势降本、高效寻源工作,打造具有度电成本优势的平价绿色能源。全面降本,约150个细分品类全物料梳理挖掘降本机会,实现全面降本;趋势降本,面对原材料价格的波动,趋势研判资源锁定,从上半年逆势不涨切换到下半年顺势下降,12个品类实现趋势降本;高效寻源,引入优质供应商20余家,动态调整供应链结构,优化尾部供应商,行业优质供应商占比超过80%。同时,公司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运行效率,严控费用预算,向各部门分解、传达指标,并与各部门绩效考核相关联,实施奖惩措施。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为123.25亿元,同比上升20.89%,毛利率为23.55%,在风机价格大大下降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较好的毛利率水平。风电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质量管控要求愈加严格,2022年公司推动质量管理4.0,以此为指引,以客户质量为导向,制定制造质量、供应商质量、体系质量目标,实现全面质量的提升和突破。建立了质量风险防控与预警机制,强化售后问题分析与解决。通过培养优秀战略供应商,健全关键过程及特性智能检测网,驱动供应商质量体系全面升级。升级高效能过程检验,开展自动化检测,达成报告期内全部整机的质量检验交付。同时,公司成立质量数据库、数据分析与预警,深化精细化设计质量与制造质量提升。深化各层级多维度的提质改进活动,推进381项提质工作,QC课题荣获中国质量协会和北京市质量协会奖项。公司人才发展以“造就一流人才”为愿景,建立了完善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2022年度开展各类培训项目479个,培训参与者达56834人次。以高管读书会、专业相关知识分享等形式,推进中高层管理人员、顾问、外部教授进行月度学习,年覆盖人次600+以上,拓宽管理者的视野,增强管理者的思维。针对后备人才教育培训,建立“风火轮”人才教育培训体系,针对各层次人才,开展长风计划、疾风计划、迅风计划、薪火计划等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培养潜力后备人才。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公司搭建了基本薪酬、绩效薪酬、专项奖金、期权激励、员工持股等多样化激励分配机制,提升对战略落地的组织支撑与人力资源保障能力。公司主要营业业务为风电机组的研发、制造与销售,风电场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业务。公司秉承“品质改变世界”的理念,坚持以“推动人类高效使用清洁能源”为愿景,致力于成为全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及服务的领航者。1、风机产品及运维服务:具体包括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其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智能化运维。公司采用平台化设计思路,各部件模块化配置,具备2.XMW到8.XMW全系列机组研发与生产能力。公司3.XMW平台功率覆盖3.0MW-4.5MW范围,风轮直径可达193米,轮毂高度达140米,适用于三北中高速风区与中东南低风速风区。3.XMW平台的主要特征是重量轻、震动小、安全、智能。4.XMW-6.XMW平台功率覆盖4.2MW-6.7MW,风轮直径可达200米,轮毂高度可达160米,专注平价市场中高风速风区。4.XMW-6.XMW平台主要特征为采用变压器上置方案,节省了普通箱变到变流器电缆成本、不有必要进行地面箱变施工、减少征地面积降低用地成本,有效节省线路损耗,节省施工养护周期,大大降低风场综合造价。7.XMW-8.XMW平台产品已在吉林某风场批量安装,完善了公司大兆瓦机型的产品型谱。公司大兆瓦机型持续引领中国风电大兆瓦时代。在2023年2月举办的风电领跑者技术创新论坛奖项评选中,公司凭借引领行业的智能制造领域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荣获“年度最佳创新奖”,公司6.25MW风电机组获评“最佳陆上机组奖”,公司6.5MW双馈异步发电机获评“‘风电领跑者’最佳零部件奖”,公司“智慧风机智能预警功能提升”荣获“‘风电领跑者’最佳服务产品奖”。在WindpowerMonthy2022年度“全球最佳风电机组”评选中,公司6.25MW风电机组跻身“全球最佳陆上风机TOP10(5.6MW+)”。2、新能源电站业务:具体包括风电场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业务。公司全资子公司三一智慧新能源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工程设计资质证书》(电力行业(风力发电)专业甲级)和《建筑企业资质证书》(电力工程项目施工总承包二级),专注于风电系统集成、控制策略开发和智慧风场运营的管理模式创新,具备独立进行风电场设计、建设和运营的能力。2022年度,公司对外转让隆回牛形山新能源、杞县万楷新能源、蓝山县卓越新能源、临邑东方重能新能源、宁乡古山峰新能源五个公司,项目容量合计318MW,实现了较好的投资收益。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存量风力发电站411.6MW,在建风场823.35MW。此外,公司在2022年度,对外EPC项目也取得了突破,签署了550MW外部风电EPC项目。1、风机产品及运维服务方面,公司所处行业下游客户多为大型发电集团或大型电力建设集团。企业主要通过招投标获取项目订单,采取“按单定制、以销定产、以产定采”的经营模式。公司具备发电机、叶片的自产能力,并通过向上游符合相应标准的供应商采购定制化及标准化的风机零部件,由公司生产基地完成风力发电机组的制造与测试,完成订单交付,进而实现向客户销售风力发电设备及提供运维服务,以实现盈利。2、新能源电站业务分为风电建设服务业务、风电场运营管理业务。风电建设服务业务方面,公司具备独立进行风电场设计、建设和运营的能力,主要为公司自有风电场开展EPC总包业务,部分对外开展风电场EPC业务获得收入,另有部分前期工程勘测考察设计等业务。风电场运营管理业务方面,公司已并网的风电场中,部分由公司自行运营并对外售电获得收入;部分风电场在商业条件合理、转让收益可观的情况下会择机对外转让,取得转让相关收益。依照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约36,544万千瓦,已连续13年稳居全球首位,其中陆上风电33,498万千瓦,海上风电3,046万千瓦。全年新增并网装机3,763万千瓦,其中陆上风电新增装机3,258万千瓦,海上风电新增装机505万千瓦。我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将进一步引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主流方向,发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导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主力支撑。根据行业统计,2022年,全国风电招标量超过100GW,其中大部分机组需要在2023年交付,再结合各省份规划容量、在建容量及大基地项目推进计划,受“双碳”目标牵引以及国家政策的全力支持,预计风电行业迎来装机复苏。根据CWEA预测,我国2023年预计风电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到70-80GW,其中陆上风电装机规模60-70GW,海上风电装机规模8-10GW,较2022年实现明显增长。“双碳”目标引领下,随着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在2022年陆续发布,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低碳转型路径愈发清晰。在能源电力领域,2022年重大政策《“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与《“十四五”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规划》顶层文件落地,进一步明确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技术、市场、金融以及低碳发展的目标路径。2003-2010年,属于快速地发展期,复合增速达115%;第一次建设高峰。2011-2012年,在经历长期发展阶段后,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呈现连续两年的下滑。2013-2015年,我国风电行业重拾增长,三年复合增速达33%;第二次建设高峰。2018-2021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得到一定的改善,重拾升势,行业进入新的快速地发展时期;属于第三次建设高峰。我国风电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全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逐步形成了公开透明的行业管理和规范公平的政策体系。风电技术很成熟,成本不断下降,是可预期范围内应用顶级规模的新能源发电方式。陆上风电已进入平价时代,海上风电处于向平价上网过渡的阶段,新增风电装机继续保持高增长。随着行业进一步整合,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集中度逐步提升。风力发电设备关系到电网的稳定运行与供电安全,因此技术标准极为严格。首先,风力发电机组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体系,其产品与技术的研发涉及复杂的多学科专业体系,包括结构力学、理论力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电磁学、机械设计、材料力学、自动控制等,其生产的基本工艺同样对设备、技术、管理、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其次,风机产品大兆瓦、智能化、数字化趋势明显,产品更新换代与前沿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落地是保持竞争力的必要条件,需要足够的研发技术实力支撑。最后,风力发电机组产品及其各零部件、有关技术的复杂程度均较高,尤其是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对产品性能、稳定性、产品效率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对风机产品质量发展要求极高。因此,风电行业对市场参与者的研发技术实力有较高要求。根据CWEA统计数据,公司2022年新增装机容量为452万千瓦,同比增长40.81%;公司新增装机量在国内风电市场的占有率从2021年的5.74%升至2022年的9.07%,陆上风电市场占有率从2021年的7.75%升至2022年的10.12%,在国内风电整机商的排名从2021年的第8位跃升至2022年的第5位,市场地位逐步提升。目前中国风电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平价时代倒逼行业不断降低度电成本,提升风电在所有能源形式中的市场之间的竞争力。数字化、智能化将改变行业生产方式和竞争方式;技术创新迭代加快,风机大型化提速,以大功率、长叶片、高塔筒为主要趋势的大风机将更能满足将来市场竞争需求。三一重能将继续发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标杆企业”的引领作用,继续推进数智化转型,推动行业变革、推动中国风电高品质发展;继续巩固扩大在原有客户内部的市场占有率,不断开拓新客户,以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继续提升市场口碑和品牌形象,逐步提升整体市场占有率,为早日实现“全球清洁能源装备及服务的领航者”而不懈努力。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报告期内,陆上风电机组研发重点已布局到11MW,海上风电机组已投入开发。随着风电机组的发展,大型化和智能化风机会持续的推进。未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状况有以下趋势:一是海陆风机将持续向大型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2022年国内在研的陆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已超越7.0MW以上,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达到11.5MW,大容量机组商业化应用步伐加快,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各种新能源的发电与应用之间的相互配合提供电力输出会促进得到客户的重视,比如风能和太阳能的互补,利用风能推动氢能的应用,风能和储能的配合等,将会促进提高风电的上网比例,提升风电装机的速度、提高装机占比;三是风电机组各子系统的标准化和模块化的发展会促进推进,随着机组大型化的发展,采用模块化设计、标准化生产的各子系统及零部件,能提高整机和零部件开发以及更新迭代的速度,大大降低整机的开发、运输、安装成本。一直以来,公司立足风力发电机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以及后市场配套服务的经验积累与核心优势,格外的重视数字化、智能化战略的规划、投入、实施与落地,格外的重视对风电市场前沿趋势的把握,借力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并提升核心竞争力。3.X-4.XMW平台开发:针对三北中高速风区与中东南低风速风区,平台功率覆盖3.0MW-4.5MW范围,风轮直径可达193米,轮毂高度达140米,通过平台化和模块化设计,实现了机型的快速迭代,并保持机组的高可靠性。已取得型式认证、高低压穿越认证、电能质量认证等。4.X-6.XMW平台开发:针对平价市场中高风速风区,平台功率覆盖4.2MW-6.7MW,风轮直径可达200米,轮毂高度可达160米,最大限度发挥了产品平台的优势。4.XMW-6.XMW平台主要特征为采用变压器上置方案,节省了普通箱变到变流器电缆成本、不有必要进行地面箱变施工、减少征地面积降低用地成本,有效节省线路损耗,节省施工养护周期,大大降低风场综合造价。4.XMW-6.XMW平台产品已获得型式认证,完成了高电压穿越测试、低电压穿越测试、电能质量测试、电网适应性测试等,并已在客户风场批量安装、并网运行。为客户提供高可靠性、高经济性的综合解决方案。7.X-8.XMW平台开发:针对陆上中高风速市场,平台产品已在公司某风场安装并网,完善了公司大兆瓦机型的产品型谱。自主完成90-99米系列化叶片气动和结构设计、工艺开发试制工作。叶片采用轻量化设计理念,突出气动效率,大幅度的提高成型效率,降造成本和缺陷率;一次性通过全尺寸静力测试验证。完成智慧风场、智慧运维、健康预警管理软件产品的开发及推广实施。实现运营及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升级,形成创新、集成、共享、互动的智慧运行模式通过线),云站互通互信模式,提质增效。在塔筒设计技术探讨研究方面,完成焊接疲劳、材料特性、结构阻尼等多项试验研究,为塔筒设计优化提供基础性输入,继续引领行业内的塔筒轻量化;同时多种自研的新型塔筒已完成了系统模块设计及认证,扩展了塔筒应用场景。①在智能工厂方面,通过智能机器人、视觉识别和工业自动化集成技术,打造了集自动化和智能化为一体的风电行业首座5G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厂,成为国家工信部认定的第五批“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标杆企业”,公司通榆工厂获得工信部授予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继续引领风电行业智能制造发展。②在数据可视化与数字化运营方面,企业通过融合卓越绩效指标体系,利用数据中台和大数据技术,打造出一套涵盖营销、服务、生产、质量、采购、人资的可视化运营体系,通过经营及生产数据的可视化实现了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数字化运营模式的转变,助力实现数字化决策。③全面打通IOT融合,建设工厂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人、机、料、法、环全生产要素数据在线)测试验证技术建立了完善的DVP设计验证体系,覆盖关重部件设计验证,建设叶片、电机、偏航、主机等试验平台,验证产品性能及可靠性。铝绕组技术实现批量应用,产品性能好价格低、更具有竞争优势。发电机采用低损耗冲片结构、高效的冷却散热系统,具备损耗低、效率高、可靠性高等优点。为适应平价时代大兆瓦陆上风机发展的新趋势,抓住海上风电发展机遇,公司加大了919项目、915项目及SI-18X625项目等项目的研发投入。公司具备风电全产业链业务布局,在风机核心零部件、风机产品及运维服务、风电场设计、建设、运营等方面全方位布局,具备较强的产业链一体化能力,全方面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竞争优势。核心零部件方面,公司具备独立研发生产制造风机叶片、发电机的能力,并具备部分别的核心零部件的设计能力。风机产品及运维服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公司具备2.XMW到10.XMW全系列机组研发与生产能力,同时结合智慧风场、智慧运维等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运维服务,有效提升风电场综合利用小时数,降低度电成本。风电场设计、建设、运营业务方面,企业具有专业的风电场设计及EPC项目管理团队,自持并运营多家风电场,建立了完善的风机运行数据库,为上游风机产品及运维服务的改进与升级提供正向反馈。公司具备完善的研发体系,形成了北京、长沙、上海、欧洲等多地的联合布局的国际化开发团队异地协同平台化开发。通过整合全球资源,企业具有国内领先的整机研发设计团队、叶片设计团队、发电机设计团队、研发仿真团队、研发测试团队、智慧风场研发团队、智能化运维团队。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总人数达755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为16.46%。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共取得专利638项,其中发明专利179项,实用新型专利455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同时,公司取得软件著作权152项,参与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标准21项,参与团体标准制修订3项。公司通过持续技术创新,把握前沿的技术趋势,在整机大型化、零部件轻量化、核心零部件升级、风电场数字化运营等方面持续研发攻关,不断开发和完善适用于低温、高温、高海拔、低风速、海上等多种环境的产品,保证公司市场覆盖率,为未来风电平价市场做好充足技术储备。公司具备叶片、电机与整机一体化的协同设计能力,陆上机组产品全部使用自主研发叶片与电机。公司能够以度电成本最优为目标,更加系统地评估各项设计参数对风电机组的影响,高效快速迭代,实现叶片、电机与整机设计的最优匹配,降低叶片载荷与结构重量,优化接口尺寸,促进整机产品减重、减少相关成本、提升可靠性。公司深耕风电领域10余年,在风电机组电控设计方面形成了深厚的经验积累,主控系统、能量管理及一次调频等具备全部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保证核心电气件稳定性并提升了机组电气系统的可靠性。此外,公司通过深入应用拓扑优化设计、数字化仿真等技术,研究和应用新型的结构件材料,结合对结构件承载力和功能的深刻理解和丰富设计经验,使得公司在风电机组结构件轻量化设计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公司通过产品协同设计、加强供应链保障、提升生产效率等措施,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在产品研制设计方面,公司实现自下而上的穿透设计,做到了整机叶片一体化设计。同时通过数字孪生与设计仿真的应用,实现了研发、工艺、生产的设计协同,在平价时代的大环境下,快速缩短了大兆瓦机型的研发周期,降低了生产时间及制造成本。在供应链保障方面,公司通过自主研发、设计、生产叶片和发电机,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同时公司也与各大主要零部件一线厂商建立了良好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在生产效率方面,公司始终把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作为企业核心发展策略,利用自动化、精益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通过灯塔工厂的建设、产线布局的优化改造、自动化设备及工业机器人的大量运用,打造出整机、发电机及叶片工厂多个智能生产单元和全自动化物流体系;在极大减少人工作业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在此基础上公司着重发展质量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机器视觉、激光投影、高精度质检设备的引入增设多项自动质检单元,实现全过程质量的在线化以及精益化管控,使产品质量数字化、目视化,最终实现智能化控制。公司具备独立的新能源项目设计能力,持有并运营多个标杆风场、电网侧储能示范电站、微电网示范项目。风电场设计方面,公司基于CFD的风电场三维模拟系统,结合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实现机位点风况和发电量准确评估,提升项目发电量。完成了风机基础设计软件套装与数字化计算平台开发,涵盖重力扩展式风机基础、桩基、混塔基础3大模块。完成混合塔筒空腔式基础设计软件开发和混塔基础三维数字化非线性仿真设计。公司通过激光雷达航测地形、无人机辅助踏勘选线,实现风电场道路与吊装平台三维数字化建模,优化道路路径与吊装平台设计,降低土石方工程量。风电场建设方面,企业具有专业的风电场设计及EPC项目管理团队,可提供咨询设计、设备采购、工程项目施工、运维培训及项目融资等风电场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风电场运营方面,公司依托于智慧风电场系统,通过资源共享、集中式管理,推动智能风机的高效运营。新业务方面,开发了储能、微电网一体化项目。拥有行业领先的电网侧集中式储能电站设计技术,技术优势包含:采用高压直流方案,提升集成度,降低了直流侧损耗及电缆材料,提高了电池集装箱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降低系统成本;通过对锂电池储能电站火灾抑制与安全防护设计创新,取得了电化学储能电池舱智能降温阻断装置专利技术,提高了电站运行安全性;拥有行业领先的微电网设计技术,并实施完成“三一韶山叶片超级工厂微电网项目”。拥有行业领先的新能源项目设计技术,示范项目正在实施中。公司坚定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秉承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层次地融合的理念,在研发数字化、制造智能化、供应链敏捷化、数据信息可视化、经营决策数据化、风机运营智慧化等方面构建了风电整体数字化解决方案。完成风电行业制造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实现了计划、生产、物流、质量和设备全流程业务拉通。通过强大的设备数据采集系统,结合高精度定位等技术,实现工厂内“人机物”的全面数据采集,建成重能的IOT平台。结合IOT和各个数字化信息系统,创新性的建设了叶片工厂数字孪生元平台,实现人机料法环的全面上线,打造与物理工厂实时联动的掌上虚拟工厂,全方位掌握工厂生产运营情况,推动风电传统制造向中高端迈进。(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风电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有关技术发展与产品迭代迅速,下游客户的真实需求不断的提高,对公司新产品、新研发技术提出更加高的要求。企业存在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结果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如果出现新技术与新产品研发没有到达预期的情形,或者出现公司所处行业的核心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而公司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技术的情形,可能对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依赖于核心技术。研发团队的技术实力与稳定性是公司持续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与研发能力的基石。但在市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存在研发团队人员流失的风险。此外,在当前市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假如慢慢的出现关键技术流失,可能会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公司所生产的风电机组用于风力发电。由于电网对发电稳定性有极高的要求,客户对于发电量损失有严格的指标考核,且合同通常约定风电机组需要保证稳定工作期限为20年,因此风电机组产品的质量对公司的声誉与业绩至关重要。由于风电机组工作环境通常较为恶劣,部分机组甚至需要面对冰冻、高海拔、低温等特殊气候的考验。因此,行业内风电机组质量上的问题时有发生。若公司未来出现重大产品质量上的问题,可能面临包括但不限于履行质保义务、延长质保期、客户考核扣款、赔偿相应的损失、质保金损失、客户诉讼等风险,将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声誉产生不利影响。风机产品大容量化、轻量化发展是行业趋势,风机容量升级意味着核心零部件也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技术升级。风机核心部件多为定制件,上游供应商对于核心零部件的定制化升级能力是制约风机容量升级的主要的因素。若未来上游供应商相应配套升级零部件出现技术质量上的问题或未能开发出大容量机型配套的核心零部件,则将影响企业大容量机型的产品质量,甚至有可能给公司产品升级带来阻碍。我国风电投资运营企业行业集中度较高。公司的直接客户主要为大型发电集团或大型电力建设集团。若未来公司主要客户流失且新客户开拓受阻,则将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毛利率波动的风险:公司主要营业业务毛利率受到行业竞争程度、产品结构变动、上下游供需关系变动、行业政策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若未来上述影响因素出现重大不利变化,有几率会使公司部分产品甚至整体毛利率水平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进而导致公司业绩的波动。随着风电行业的迅速发展,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根据CWEA统计,国内排名前十的风电整机企业新增装机市场占有率由2013年的77.8%提高到2020年的91.5%、2021年的95.1%、2022年的98.6%,整体呈现市场集中度提高趋势。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下,行业竞争对手纷纷降低产品价格,强化产品质量。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剧将导致销售价格下行,使得公司面临毛利率下滑的风险;另一方面,如果未来公司不能持续强化技术实力、优化产品服务的品质,则将面临市场占有率下滑的风险。目前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复杂多变,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困难,或将影响企业海外业务拓展。国内风电行业的发展受政策影响较大,若政策支持力度下降,将影响风电开发商投资热情,进而影响风电行业景气程度。公司将持续跟踪宏观经济和行业政策的变动情况,制定有效措施,降低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作为全球气候环境治理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正不断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我国已颁布多项政策,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其中,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因此,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是助力我国实现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风电将成为未来能源增量的主体之一。历经十余年发展,中国风电新增规模领跑全球。根据GWEC《GlobalWindReport2022》统计数据,2021年全球风电市场发展较快,新增装机容量93.6GW,累计装机容量837GW,中国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51%。根据CWEA统计数据,2022年,中国风电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形态趋势,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新增风电吊装容量49.83GW,累计风电吊装容量达到396GW。依照国家能源局数据,2022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达到1.1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接近全国城镇和乡村居民生活用电量,在保障能源供应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2023年全年风电、光伏装机增加1.6亿千瓦左右。2022年重大政策《“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与《“十四五”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规划》顶层文件落地,为2023年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指引了发展的新趋势和路径。2022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提出,到2030年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455GW,其中“十四五”和“十五五”时期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200GW和255GW。依照国家能源局《数读2022年能源成绩单》,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9,705万千瓦已全部开工,第二批、第三批基地项目陆续推进。大基地项目依托我国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良好的风光资源,通过“就地消纳”与“外送通道”相结合,实现高效规模化开发,大型风电基地将成为“十四五”及“十五五”风电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趋势上,大型化驱动单兆瓦成本下降,契合风电降本增效主旋律,大型化可以轻松又有效摊薄单位风机材料成本;风机点位减少,安装建设成本下降。风机单机容量增大后导致同规模风场内风机安装数量减少,大大降低风电场道路、线路、基础、塔架等建设成本。进入全面平价时代,大兆瓦风机替代小风机成为提高项目收益的主要方式。预计未来两年,我国将步入陆上风电8MW+、海上15MW+时代,主机价格趋于平稳。伴随中国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拓展,以及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和5G等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风电行业已拉开向数字化转型的序幕。风电行业进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时代,风电装备制造的提质、增效、升级、创新成为关键点,也将是2023年我国风电企业的发力点。随着风机价格持续下探,陆上风电已经颇具经济效益,“风光大基地”加“分散式项目”将驱动陆上风电装机规模提升,叠加各地方政策全力支持海上风电,国内风电行业处于新一轮成长周期。前期招标规模有力支撑2023年的装机规模,根据CWEA预测,我国2023年预计风电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到70-80GW,其中陆上风电装机规模60-70GW,海上风电装机规模8-10GW,较2022年实现明显增长。公司秉承“智造创领未来”的理念,以“推动人类高效使用清洁能源”为愿景,致力于成为全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及服务的领航者,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和世界清洁能源转型贡献力量。2019年以来,公司聚焦产品性能及质量并达到行业领先,快速提高了市场地位,随技术快速进步,公司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保持产品竞争力领先。研发管理方面,公司将持续引进行业顶级专家人才,并加强研发内部人才教育培训,实现研发人才占公司全部人数比重达到30%、核心研发人员占研发人才比重达到70%,为产品竞争力持续领先提供有力的保障,并使研发能力达到行业一流水平。产品研究开发方面,公司将不断拓展产品型谱,多平台研发齐头并进,超前行业2-3年布局超大兆瓦风机研发,同时推动20MW级海风机型研发。持续加大叶片、电机核心自制部件研发投入,超长叶片不断打破行业记录、大兆瓦双馈及半直驱电机有力支撑主机产品更迭。产品智能化方面,公司以客户服务为主要对象,打造覆盖部件、风机、风场的在线监控、动态预警、远程诊断、智能运维“四位一体”数字化服务模式,最终实现面向全体客户的端到端完美服务体验。立足国内,布局全球,公司将积极地推进国际化战略,推动中国风电“走出去”。公司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指引下,将依托三一全球化的海外体系布局,借助丰富的发电企业客户资源,重点布局亚太、拉美、中东、欧洲等区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力争打造一个全球知名的风电品牌。公司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战略,从顶层发展需求来做规划,形成从订单到交付的项目制新型生产运营模式。公司数字化能力将覆盖风电产品全生命周期,进一步践行交付运营数字化和服务数字化“双轮战略”,助力公司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公司将以集成化、自动化、柔性化生产制造为主线,以建设风电主机、发电机、叶片灯塔工厂为目标,拉通研发、营销、采购、生产的数字链路,构建重能敏捷交付平台,提升公司高效、高质的交付能力。公司专注风电制造业,充分的发挥组织效率高、集团产业协同、品牌影响力强的优势,打造出了性能、可靠性、成本等方面行业领先的风机产品,随公司营业销售能力和智能制造能力的不断的提高,业主对公司的认可度慢慢的升高,公司的产品将逐步占据更多的市场规模。公司确立了包括研发、营销、供应链、质量、风资源、成本管控、EPC和国际化8大能力,制订了产品与技术领先、新市场与新客户开拓、战略供应关系绑定、卓越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投资带动风资源获取、全面挖掘降本、海内外EPC订单获取、国际业务利润新增长点等关键举措,驱动公司逐步实现发展目标。公司提前布局超大型风机与超长叶片,陆上大型化风机将不断刷新记录,居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充分的利用部件复用和机型扩展实现成本最优,实现产品高度平台化;持续加强新材料利用和新工艺应用研制更轻的大兆瓦产品,保持轻量化水平领先行业;重点加强智慧风场建设,实现风电机组在复杂条件海陆场景下少人化、无人化运行,做到风机产品智能化;建立业内一流的试验检测体系,打造国家级大兆瓦风机试验中心,加强产品可靠性验证。公司致力于加强“研发两力”的建设,即研发能力与研发活力。公司将打造成就事业的平台,使高品质人才不断聚集,提供行业领先的薪资水平和灵活的股权激励政策,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同时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高端人才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公司依据每年市场情况制定强有力的项目激励和提奖政策,确保公司具备招揽成熟营销人才的吸引力,并能够充分激发团队积极性。强大的经营销售团队可帮助公司实现重点客户和重点市场的快速突破。同时,公司组建了海上经营销售团队,力争在早日在海上风电市场实现突破。随公司的商品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公司已将客户对公司品牌认同感作为重点营销工作。公司计划通过参加国际一流展会和技术论坛,持续增强品牌影响力;通过塑造标志性品牌事件,改变客户心智模式,树立公司行业引领者的品牌形象。公司专注于提升自研零部件的核心竞争力,聚焦叶片、电机,引入顶尖技术专家与高级管理人才,致力于提高研发设计能力、制造工艺水平,做到性能、效率、质量、成本全面领先,将自制核心部件打造成为公司产品的亮点,并逐步扩大产能,努力成为国际一流主机制造商的主流供应商。在产业链生态建设方面,公司将打造一个业内具有供应安全、成本优势的供应链,通过参股、战配等方式,实现与齿轮箱、轴承等关键供应商的战略绑定,实现休戚与共、利益相连;通过对潜力供应商进行指导与帮扶,督促其满足公司供应商准入要求,培养关系过硬的战略合作伙伴。同时,公司拟推动对风电领域上下游专精特新企业的战略投资,形成规模优势、体系优势,进一步实现成本降低。公司拟加快风资源投资布局,充分的发挥产业协同优势,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与地方风能资源、市场资源优势互补,2023年将实现东营、塔城、庆阳、巴彦淖尔等工厂达产,以加大当地资源获取力度。公司围绕“零碳”战略,致力于在巴彦淖尔打造风电、储能、氢氨一体化大基地示范项目,实现沙戈荒地区优质资源的当地消纳,为能源与产业的高效结合提供典型案例。公司将EPC建设作为重点业务发展,实现业务覆盖资源核准备案、项目手续办理、场站设计建设方案、风机选型与交付等风场建设全部环节,为业主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目前公司EPC总包团队具备攻坚克难、有效解决各种项目阻碍的能力,可以在同区域实现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地完成风电场EPC的建设。未来公司将以标杆EPC工程作为展开,打造良好示范效应,持续加强外部EPC订单获取能力,并实现海外EPC订单获取。公司将质量视为不可妥协的红线,制定了逐步实现全球领先的卓越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全面梳理了供应商监造与来料检验、制作的完整过程与生产检验、风场质量巡检与售后问题预警响应等质量控制点,并进行全面对标,针对各类问题制定改善措施,确保逐步达到国际行业标杆水平。公司从研发设计、采购、合同评审、过程策划、生产制造、质量管理、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并持续推进提质工作,保障公司质量管理上的水准居于行业前列。在格外的重视质量的前提下,公司制定了具有吸引力的降本激励政策,并设立了降本向上汇报、向下推广的运作机制,可以有明显效果地调动公司全体员工热情参加降本。公司降本大多数表现在研发设计、制造工艺、商务采购、管理改进等方面,通过降本继续保持毛利率优势。同时,公司严格执行降本控费管理制度,严格管控“三项付现费率”,在保障研发费用投入的前提下实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精细化管理,降低非刚性开支,提升利润水准。公司在2022年快速组建国际团队,实现国际营销人才倍增,并成功斩获国际订单。2023年公司国际团队将持续扩大,推进订单明显地增长,未来将成立国际公司、推行属地化经营,构建全球营销、服务网络。公司将利用国际长期资金市场扩大融资规模,打造海外研发、制造能力,将国际业务打造成为新的利润支撑点。
上一篇:数据透视:中国发电机组产量再创新高!2023年累计增长285%展现强劲增长势头
下一篇:广西国企积极重塑向“新”力